只见文极对照着自己的答题卡,写下了一段看起来很平凡的文字:“为国奉献的青春是美丽的。
邓稼先、钱学森,他们都是两弹一星的功臣,都是放弃了外国友谊的物质条件,回到一贫如洗的新中国,奉献出自己的才学与青春的时代英雄。
也正是有着这种为国奉献的精神,他们才能经得住戈壁边疆的风沙与寂寞。”
随后,他又写下另一段文字:“为国奉献的青春,定是美丽的青春。
想那一贫如洗的年代,想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:邓稼先、钱学森,当年他们哪一个不年轻?
哪一个没有一腔为国奉献的热血?
不然,怎么能熬得住边疆的飞沙走石?
怎么能熬得住戈壁的当头烈日?
怎么能熬得住
那与世隔绝的日复一日又一日?”
“这.......感觉有点像你的作文里的一段话,但好像又不像?”
文极淡定地拿过答题卡,讲那段“相似”的文字指了出来——“青春的价值,在于为国奉献;同样,为国奉献的青春,才是有意义的青春。
想几十年前,想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:邓稼先、钱学森,等等。
他们正是放弃了原先优良的条件,为国家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他们当初哪一个不年轻,哪一个没有一腔为国奉献的热血?
不然怎么能够忍得住与世隔绝的、不为外人所知的寂寞?”
下课铃声的音乐响起。
“就是这一段!”
同桌有点大声地指出这一段,随后意识到了自己的激动,有点忐忑地环视西周,发觉大家似乎没有太注意他们,才放心下来。
“幸好下课了。”
“是因为下课了你才那么大声的吧。”
“...呐,下课了,你自己思考一下吧。”
文极把草稿纸和答题卡塞给同桌:“你独立思考一下这几段有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