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常使民无知无欲。
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,以免民众去争名夺利;不看重稀有的商品,以免民众滋生盗窃的念头;不炫耀能引起人贪欲的东西,以免民心被扰乱。
因此,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:净化百姓的心灵,填饱百姓的肚子,削弱百姓的争名逐利之心,增强百姓的体魄。
永远使百姓没有投机取巧、争名夺利的心智和欲望,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肆意妄为。
以“无为”的态度去处理世事,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。
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名叫清平国的小国。
这个国家的前任君王,热衷于推崇贤能之士,他在朝堂之上设立各种功勋奖项,对那些才华出众、能言善辩的大臣们给予极高的荣誉与丰厚的赏赐。
一时间,举国上下都陷入了对“贤名”的狂热追求之中。
都城有个叫阿福的年轻人,本是个朴实的农夫,每日安心耕种,生活虽不算富足,却也平静。
可眼见邻里纷纷弃农求学、求官,只为争那“贤名”换得荣华富贵,他的心也渐渐动摇了。
阿福家中贫寒,无力供给他拜师求学,无奈之下,他竟动起了歪心思。
听闻皇宫宝库中藏有能助学子才思泉涌的稀世珍宝,阿福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,潜入皇宫,想要盗取宝物,结果被侍卫当场擒获。
在狱中,阿福满心悔恨,他哭诉道:“我本不想做贼,可看到人人都为了那‘贤名’、为了得到珍贵之物不择手段,我实在是迷了心智。”
后来,清平国迎来了新一任君王,他熟读《道德经》,深知前任君王治理之弊端。
新王登基后,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