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己。
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己。
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恒也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万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晓什么是美,丑的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。
都知道什么是善,恶的观念也就相伴出现了。
有和无相互依存而生,难和易相互成就,长和短通过相互比较而显现,高和下相互依存而存在,音与声相互应和,前和后相互跟随,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。
因此,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世事,施行无需言语的教化;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干涉,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有所作为但不凭借它来彰显自己,成就了功业却不居功自傲。
正是因为不居功,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。
故事在古老的赵国,有一个宁静的小镇,名叫清平镇。
镇里有两位画师,一位叫墨白,一位叫丹青。
墨白作画,向来追求极致的完美,每一笔都精雕细琢,力求将画面描绘得尽善尽美,他的画作在镇里广受赞誉,人人都称他为“善画者”。
丹青却截然不同,他作画随心随性,有时寥寥数笔勾勒出大致轮廓,画面看似粗糙简陋,常被人诟病“毫无美感”。
起初,墨白声名远扬,求画之人络绎不绝,大家都以能拥有一幅他的“完美”画作而自豪。
丹青则门可罗雀,只有少数几个懂得欣赏他的知音偶尔前来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,问题渐渐显现。
墨白为了维持自己“完美”的画风,压力越来越大,作画时变得束手束脚,生怕有一丝差错。
而且,人们看多了他的画,渐渐觉得千篇一律,审美疲劳之下,开始挑剔画作中的细微不足,甚至恶语相向,曾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