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    护眼关灯

道德经译本笔趣阁 第460章 (第1页)

处,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,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用数的关系来解释,数的和谐构成了宇宙的秩序。

《道德经》与西方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存在诸多异同,以下是具体对比:相同点抽象性与超越性:《道德经》中的“道”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和语言描述的存在,无形无象、无声无息2。

西方哲学中,柏拉图的“理念”、黑格尔的“绝对精神”等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超越性,是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,是对世界本质的抽象把握。

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:《道德经》主张“道生万物”,认为世界万物由“道”所生,统一于“道”12。

西方哲学中,无论是泰勒斯认为“水是万物的本原”,还是德谟克利特的“原子论”,亦或是柏拉图的“理念论”等,都试图寻找一个统一的本原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发展,追求世界的统一性。

不同点概念属性:《道德经》的“道”具有模糊性、神秘性和综合性,既非物质也非精神,难以用明确的概念去定义,是一种对宇宙万物根源和规律的整体性把握。

而西方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往往有较为明确的界定,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将水、火、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视为世界本原,具有物质实体性;柏拉图的“理念”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,是对现实世界的原型和本质的规定,与现实世界相对立。

生成方式:《道德经》认为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,强调“道”是通过一种自然而然、无为而治的方式生成万物,是一种从无到有、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2。

西方哲学中,如亚里士多德的“西因说”,认为事物的生成是由质料因、形式因、动力因和目的因共同作用的结果,更注重对事物生成的具体原因和机制的分析,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。

认识途径:《道德经》主张通过首觉体悟、致虚守静等方式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架』